案例导语:
在工业水处理设施中,混凝土能否抗腐蚀,从来不是一句空话。在酸碱交替、硫化氢浓度极高、长期高湿运行的环境下,
传统涂层防线几乎等于“纸壳子”,维保成本高、周期短,形成设备管理部门的长期困扰。
2021年,上海中芬热电厂提出一个明确要求:不再接受“涂一次能撑一年”的方案,而要建立一套“能长期抵御腐蚀反应,
结构内层可自我封闭微裂”的混凝土修复系统。这不仅是材料技术的硬碰硬,也是一场行业标准感的重构。
关键问题识别(项目初始技术评估结论):
腐蚀等级:池体内部 pH波动范围广(2.1–11.8),硫化氢、氯离子浓度远超市政污水标准;
传统材料失效机制:前期施工聚脲和环氧体系均已脱附、鼓泡,普遍存在裂缝传导现象;
维修窗口极短:池体只能停机5天完成修复与养护,无法大面积拆除重构。
应对方案(Keeper材料体系应选逻辑):
Keeper Materials提供的是一套“反应型三层结构体系”,与“涂上去”不同,这种材料参与混凝土微结构重建。
底层渗透乳液:深入5–8mm,与Ca²⁺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硅酸钙骨架,封堵毛细孔,抗渗同时提升pH缓冲能力;
中层微胶囊修复基材:对0.1–0.2mm细裂可发生动态封闭,长期耐温抗腐蚀;
表层封闭涂层:采用氟硅改性体系,抵抗酸性液体冲刷超过96小时无损失。
所有体系为水性、无VOC,对后续排水无毒副影响。
项目实施与落地表现:
施工周期:4.5天,按电厂运维时间窗口提前交付;
2021年Q4投运后至2025年Q3,连续运行近4年,检测数据显示:
混凝土表层pH未再发生骤降
涂层附着强度2.1~2.3MPa,远高于标准要求
养护周期由原“每8~10个月”大修一次,延展至5年以上免维护
项目观察与行业价值:
这类极限腐蚀工况是测试涂层系统真实性能的最佳现场。在多数传统体系仍将目标定位在“覆盖表层”的背景下,Keeper Materials已实现了材料与结构之间协同反应的工程化落地。
它所带来的价值不止于“用得久”,更在于将运维策略从“事后维修”推进到“结构可预期管控”,为热电厂、石化厂、焦化池、危废池等场景提供了真正可规模复制、低环境风险的结构解决方案。
吴明涛
日期:2021年10月
地点:上海,中国